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如何重新认识情绪的价值

本文献给我最爱的,总会读我文章的母亲

哭泣是咨询室里最经常发生的事情,而与哭泣相伴的,则是对哭泣的抑制和掩饰。能够哭出来,对于有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件需要花相当时间准备和尝试才能做到的事情。有时候即使哭出来了,情绪也会在瞬间被切断,收起,压抑。这时候我往往会问为什么你的哭泣一闪而过呢?而我最常听到的答案就是:“哭有什么用,又不能解决问题!”

每当听到这句话时,我心里都会一沉。一方面因为这话带着强烈的斥责和否定语气,另一方面更因为我明白这语气听上去不像是来访者自己的语言,更像是来自更长辈的人士。我想大约每个人人生中都遇到过至少一个人向自己表达“哭有什么用”这样的意思,而且往往表达的最多的可能就是自己的父母。

换位思考下,当父母说这话的时候,可能是为了鼓励,也可能是表达嫌弃和斥责,或者是在情感上推开自己,拒绝亲近和表现支持。不论出于什么原因,我都非常不认同,也认为这样的意思对一个人的内心伤害大大多于鼓励。

哭的确没用,至少表面上看来如此。哭不会让生活变得更好,让问题得到解决。在意外和挫败发生的时候,否认哭的价值似乎也是很合乎场合的发泄抱怨。但这句话本身是不合理的,因为潜在的逻辑是“情绪表达必须是能带来结果的”,如果哭不能带来预期的结果,那么哭就是没用的。但是哭,或者更广义的情绪表达,真的就只是为了有用吗?“没用”的东西,真的就是没价值的吗?

哭到底有什么用?

如果我们不哭,或者因为哭无用而禁止自己哭,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首先,这会影响我们理解和处理自己情感的方式,让我们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情感。我们会片面地认为情绪应该是一个对事情和人际关系产生直接效应的行为,比如哭了就能让人安抚,笑了就能调节气氛。但是情绪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往往是以更间接的方式发生(稍后会详述),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发现情绪的表达看上去是“没用”的。在某些情况下,情绪的表达甚至会带来反效果,比如冲突、尴尬、人际关心的紧张等。换句话说,我们会以比较功利的角度来理解情绪。

这样的理解会导致我们对情绪和情绪表达总体采取回避和压抑的姿态,尤其是情绪无用论被身边的人和氛围所鼓吹的时候。这样的模式持续时间久了,我们会慢慢失去对自己情绪的感知和处理能力,可能会麻木不仁,也可能情绪表达会变得简单粗暴。

愤怒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容易表达的情绪,因为愤怒从功利角度来说是比较“有用”的,经常比较容易带来直接的人际关系效果。所以喜欢压抑情绪的人,往往会变成要么沉默要么爆发的人。但显然如果一个人除了不表达和愤怒以外没有其他的情绪,那么这个人的人际关系可能会比大多数人差。

第二,情绪和亲密关系建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也许认为情绪可以不表达,但是没人会认为自己不需要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本质上是一种非常感性的,包含各种情绪的体验,而所有这些体验中,代表着脆弱和渴望被爱的悲伤情绪又是最能够拉近人距离的。哭就像是在情感上像小狗露出自己的肚皮,是信任的表现,也给予对方提供支持和表达爱意的机会。

情绪上压抑或者逞强的人,往往和周围人的关系会比较浅,因为大家会觉得这个人看上去非常自给自足,不需要任何人。好的亲密关系里,两人的信任和依赖感则建立在了解接纳彼此脆弱面,愿意在需要的时候提供温暖和支持的前提上。我们把这两个意思翻译成最直观的场景就是:一个从来不在你面前哭的伴侣,和一个有时候会在你面前哭的伴侣,你会更喜欢谁?你可能和谁走得更近?哭真的没用吗?

第三,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情绪和自我价值感有很强的关联。我们理性的部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后天的教育和训练,然而感性的情感的部分则更多基于先天的本质。在我看来,这个感性的部分是相对来说更能够定义我们每个人独特之处的方面。对于这个部分的正视,也是对自我的接纳和认可。

当我们很爱一个人,在乎一个人的时候,关注的往往就是这个人的感受。对方的开心与不开心的时候,我们内心的体验也都会随之被牵动。很多时候我们也是通过这样的过程来确定自己对一个人的爱意的。可是在我们面对自己情感的时候,如果大多数时候都是呈现回避、压抑或者否定的态度,就可以理解为是自爱的缺乏。因为我们不那么在乎自己的感受,不认为自己的感受有价值,值得被重视和回应。

自爱的缺乏,会导致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偏低,我们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在人际关系中不会被重视,这样的认知反过来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多展现保守防御或者自我打击的行为。

更直白的讲,哭是情绪的一部分,情绪是一个人身份的一部分,我们对待哭的态度,反映出了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我们对待别人哭的态度,反映出了我们对待别人的态度。这就是为什么我听到来访者说“哭有什么用”时心里会一沉,因为这当中所暗含的自我否定,以及可能来自父母的冷漠忽视,都是令人十分心痛的。

如何理解情绪的作用?

从功利的角度,情绪对人际关系的直接作用比较有限(除了愤怒)。但是这并不代表情绪的价值可以被忽视。从心理学研究来看,情绪是极有价值的心理现象。

从进化心理学和脑神经学的角度来说,情绪是我们进化出的一种快速反应和决策机制,在远古时代有利于我们面对危险时迅速保护自己。当一个远古人类在看到一只狮子接近自己的时候,如果把时间都花在观察狮子的外表,行动方式和移动方向这些细节上,可能就失去了足以拯救生命的几秒钟逃跑时间。而情绪反应会立刻让我们感到恐惧,并且拔腿就跑。这种不经过意识层面的非理性反应,有利于我们的生存进化,而在当今社会则对我们的决策和自我驱动十分重要。

Daniel Kahneman的《思考,快与慢》当中提出人们有两条大脑回路,一条是本能的,情绪的,另一条是理性的,逻辑的。这两条回路有他们各自的价值,分别帮助我们应付需要迅速决定的和需要谨慎面对的这两种不同的场景。如果我们拿掉情绪回路,完全只依靠理性回路会发生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更理性一些,认为人应该越理性越好,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认知。

我读到过一个很有趣的个案研究,对象是一个大脑因为意外受损的成年人,受损的部分刚好是杏仁体,也就是负责情绪反应的部分。作为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员让这个人选择他下一次来参加实验的时间:下周二或者周四。作为一个缺乏情绪反应,及其理性的人,你觉得他会如何选择?当时的情况是,由于周二和周四对于这人来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他完全无法通过逻辑思考来筛选,花了至少20分钟才做出选择。

我通过这实验想说明的是,情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快速反应和决策机制。当我们习惯性地压抑和回避自己的情绪时,经常容易产生焦虑和自我怀疑。因为我们时刻都被大量信息轰炸,而我们无法利用情绪来迅速做出判断,而是做每一个选择都需要瞻前顾后地思考很久。很多时候就算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也会很容易猜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选择。

很多事我们本来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这样我们的行为和内心感受至少可以是一致的。但是对情绪的忽视会让我们处理信息的速度大大降低,因为生活中的许多决定从理性层面来说并没有明确的好坏对错之分,就如同周二和周四这样的时间选择一样。

理性和感性要如何调和?

上面的论述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变得更感性,更由着性子来做事呢?其实不是。通过对哭泣无用论的反驳,我只是想强调情绪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但并不是说情绪就是一切。理性和感性之间到底要如何调和,我们通过一个认知心理学模型来理解。

上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心理学家Joseph Forgas提出了情绪注入模型(Affect Infusion Model, AIM)。这个模型认为,在复杂的情况下,情绪帮助我们区分和关注最重要的事情,从而可以集中有限的认知资源去谨慎处理。举个例子,当我们走进一个社交场合时,需要面对和很多人的互动。可是我们的认知资源无法让我们去同时关注每一段关系,而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情绪会告诉我们自己更喜欢谁,更讨厌谁,从而我们就能够把精力完全聚焦在那些我们喜欢的人身上。

当我们面对新鲜、陌生的情况,有大量信息需要处理,当前事务紧急或者极端重要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会“注入”到我们的理性判断中来,驱动我们集中精力对待,也同时影响最终的行为结果。这种协作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生活中尤其重要,因为我们需要面对越来越多待处理的信息和关系,而对情绪的忽视可能让我们缺乏方向感和存在感。

换句话说,人的理性和感性其实始终都在协同工作的,好像一辆越野拉力赛的赛车。感性的部分像是导航员,在旷野之中明确方向在哪里。理性的部分像是驾驶员,在确定方向之后通过精湛缜密的驾驶技术让车子成功到达目的地。

我们能做什么?

前面我更多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去证明情绪的价值,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也被迫相信哭泣无用论,在常年的情绪压抑中失去了情感回路,面对着焦虑、犹豫、缺少自信自爱的问题,我向你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第一,转变对哭的看法。允许自己哭,甚至专门给自己创造欢迎和机会去哭,去感受。情绪感知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弱化或者强化的。在曾经的生活经历中,你经历了大量的弱化训练,而现在你就必须开始刻意地做强化训练。

第二,追求情绪多样化。情绪感知能力的训练,不是单靠天天哭就可以完成的。这个过程的重点不在于变得特别敏感,而在于能够体会和觉察情绪的多样性。不论悲伤,愤怒或者快乐,并不是所有情况下的体验都完全一样。比如面对父母和愤怒和面对伴侣的愤怒,需要有区别,才能够有合适的回应。

第三,改变功利的生活态度。什么样的态度是功利的?“有用的,积极的,正能量的”,往往就是功利的。因为这样的态度是在假设那些消极的,负能量的情绪都是不好的。我认为合适的生活态度应该是注重感受的,坦然面对和体会接纳一切念想的态度。尤其如果你过去体会过创伤,这样的姿态相比于只允许积极情绪的功利心态,更有利于你情绪感知能力的重新增长。

第四,增加人际关系中情绪表达的多样性。如果你不喜欢表达,或者只能够表达某些情绪,那么你可以试着表达一些不曾表达的情绪。虽然这对你可能比较难,但是这么做的价值在于能够很有效地拉近人与人的关系。前面的AIM模型提到了情绪帮助我们筛选重点的功能,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情绪表达也可以提升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重要性。换句话说,你要允许别人看到自己内心的感受,别人才有机会来表达对你的在意和关心,两人的关系才能够在相互的表达和回应当中越来越近。

希望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将哭泣看作是一件美丽的事情。它也许不美好,但是却证明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我们和自己的感受是连结在一起的,我们充分地接纳自己感性部分的存在,不论它看上去是否“有用”,都将它视作自己重要的部分。

哭有什么用?又不能解决问题!| 如何重新认识情绪的价值

话题:



0

推荐

史秀雄

史秀雄

84篇文章 5年前更新

Steve Shi是一位专注80后90后情感婚恋、心理健康、个人成长等问题的心理学专业人士,同时也是微博、知乎和微信公众平台知名博主。Steve拥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本科、社会工作硕士学位,师从知名华裔社工教授曾家达博士。参与编写了《知行易径:基础与应用》和《知行易径:应用与反思》两本学术著作,拥有超过1500小时的个案工作经验和超过500小时培训授课经验。目前是华东师范大学社工系专业督导,知名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导师,谈性说爱中文网、时尚COSMO等媒体的情感专栏作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