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
Steve说情感91期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50后60后一代的父母普遍都比较传统保守、封闭固执。因此许多子女和自己父母沟通中会充满矛盾冲突。上个周末,我和一群身份特殊的父母们进行的一场亲近而又生动的交流,刷新了我对父母辈的一些认识。
 
​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 
这是一群来自同性恋亲友会的志愿者爸妈们,他们全部都是同性恋者的父母。在这个社会普遍恐同的时代,他们不光接纳了自己孩子的身份,还成为了亲友会的积极分子,去支持其他的同性恋者和他们的父母。这是一场关于非暴力沟通的培训,而沟通的暴力,则是这群志愿者们经常需要面对的场面。
 
“你是那什么会的志愿者吗?”
“你好,是的。”
“你们要脸吗?你们是人还是畜生?”
 
这个对话是培训中的一位母亲跟我分享的真实经历,是一位同性恋者的父亲打亲友会热线时的对话。如果要说语言的暴力,这样的表达或许就是最极端的例子了。这位母亲坦言,并不太知道如何回应这种表达,虽然自己脾气很好,但是似乎除了默默忍受,也做不了更多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 |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语言暴力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不论是伴侣关系、家庭关系或者同事朋友关系当中,带有攻击性和压迫性的言语,都能给关系带来毁灭性的影响。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美国心理学家马绍尔·罗森伯格(Marshall Rosenberg)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创立了一套名为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称NVC)的沟通程序。
 
非暴力沟通从这样一种角度理解语言暴力:
 
  • 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内在需要,例如自信、自尊、成就感、快乐、亲密感、掌控感等等。
  • 人与人之间不论差异多大,都存在着许多共通的需要(universal needs),但是每个人满足需要的方式不一样。
  • 我们通过与他人沟通互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 当人们满足不了自己的需要,又找不到更有效的方法时,就会倾向于采取暴力和伤害的方式。
 
这里面的启示在于,当一个人施加语言暴力的时候,我们需要穿透愤怒的外表,去看到他内心充满的不满足感。言语上的暴力,真正的意图并不是伤害你,而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满足需要的渴望。一个各方面需要都很满足,对生活很满意的人,是不会轻易有伤害他人的言语和行为的。比如面对前面这位愤怒的父亲,在沟通过程中如果仅仅看到了愤怒,我们就会感到被攻击,从而形成对立。
 
所以当我看到这个案例时,向志愿者建议的思路就是:“显然对方非常愤怒,你也对这种愤怒感到束手无策。可是你觉得在这愤怒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蕴含了非暴力沟通化解一切语言暴力的切入点。
 
​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 
语言的暴力 | Violent Languages
什么样的语言是暴力的?罗森伯格认为暴力的表达方式,会使人忽略内在需要,阻止共通需要的发现,阻碍同情和共情的产生。典型的语言暴力包括:
 
道德评价:当他人行为不符合我们道德观念时,我们常用一些抽象的道德标准来评判其行为的对错。但这么做的问题是,我们过多关注了道德上的对错,而忽略了引发这些行为的内在需要。批评不扶跌倒老人的路人冷漠,就忽略了路人们对于被讹的不安全感。批评伴侣家庭责任感薄弱,就忽略了对方在家庭关系里难以感到舒适自信的苦恼。道德评价引诱我们站在对立面,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而忘记了把对方当一个不够完美的人来看待。
 
威胁:利用恐惧和强力让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拒绝考虑对方的需要,要求对方为了满足自己而做出牺牲,也是很常见的语言暴力。这样的方式在短期内可以让一方满意,但是牺牲了关系的亲密度,让对方不愿意继续合作,所以长远来说是双输的结果。
 
推卸责任:语言暴力并不都是以强势的侵害性语言体现的,被动的推卸责任也是一种语言暴力的体现。因为当一个人以“身不由己”、“为了事业”、“一时冲动”等为借口,来忽视你的需要时,也就是在逼迫你做出自我牺牲,去迁就对方的满足。推卸责任和威胁是一个道理,只是方式上更加狡猾。
 
比较:父母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伴侣常说的“别人家的老公/老婆”,都是典型例子。每个人需要的满足都有自己特定的方式。当我们做比较的时候,并不是真的为对方的需要满足考虑,而是在胁迫对方牺牲自己的需要来变成我们期望的样子。所以这同样是一种忽略对方真实需要的语言暴力。
 
所有的语言暴力的共同点是,会让人感到委屈和不适,因为自己的需要被妥协或者忽视;也会让关系恶化,因为阻碍了两个人去真的关注和了解彼此的需要,然后一同协作去达到彼此都满足的双赢状态。
 
前面父亲的例子里就产生了“道德批判”。这让这位父亲忽略了志愿者妈妈的心理需要,让他无法了解她是带着怎样的心态工作的。事实上这位妈妈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在看到孩子出柜过程经历的诸多痛苦之后非常心疼,所以才想要帮助更多的同性恋者。有的人或许无法理解为何要支持同性恋,但是没人会不理解带着爱和关怀去帮助别人的心情。这个案例里如果能够建立这样的一种理解,结果或许会平和很多,双方也更容易找到共同点。
 
如何做到 | How to?
关系里产生矛盾的时候,如果对方使用了暴力性的语言,会立刻触发我们的愤怒和防御,因为对自尊的需要受到了威胁。这样的情况下,由于我们急需维护自尊,所以非常容易使用同样伤害的语言以暴制暴。结果就是矛盾不断升级,最终超越彼此的容忍程度,给关系带来巨大的伤害。
 
但其实要改变这样的恶性循环,我们需要回到语言暴力最初产生的那一刻,采取不同的回应方式。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以这样的三个步骤来回应语言暴力:
 
1. 暂时忽略对方说了什么,关注对方有什么样的情绪。这些情绪是什么?是否是在掩盖其他的情绪?这些情绪为什么会产生?
 
2. 和对方探讨,这些情绪的产生是因为哪些心理需要没被满足?为什么没被满足?
 
3. 澄清需要会减少冲突感,双方即可尝试一同寻找平和的满足彼此需要的方式。
 
比如前面愤怒的父亲那个案例,或许可以有这样的发展:
 
“你们要脸吗?你们是人还是畜生?”
 
“你这样说话让我觉得不被尊重,但我也理解你这样讲话或许因为心里面非常不开心。可以告诉我是什么事情让你不开心吗?”
 
“我儿子就是被你们教坏了,不想生孩子不想结婚,我被街坊邻居嘲笑,丢尽了我的老脸!”
 
“所以你是因为儿子的事情,不被邻居尊重,因此感觉非常不开心对吗?”
 
“是的。”
 
“我理解你的感受,其实刚才你说我不要脸的时候,我也感到了这种不被尊重的痛苦。我们都希望可以被别人尊重,如果说我可以帮你得到别人多一些尊重,你会愿意和我一起试试看吗?”
 
这样的对话希望展示的是非暴力沟通追求的理想状况,双方可以合理而清晰地展现自己的真实需要,寻找到共通的部分,然后通过合作互助满足彼此,最终让双方都满意,让关系改善。非暴力沟通,通过将语言中的暴力元素重构为“强烈的满足需要的渴求”来化解冲突,实现人与人之间有建设性的健康关系。这样的思路,适用于几乎所有类型的人际关系。读完了以上的解析,或许你也可以在生活中试试看哟!
 
本文如对你有帮助,欢迎打赏支持我,谢谢!
 
 
话题:



0

推荐

史秀雄

史秀雄

84篇文章 5年前更新

Steve Shi是一位专注80后90后情感婚恋、心理健康、个人成长等问题的心理学专业人士,同时也是微博、知乎和微信公众平台知名博主。Steve拥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本科、社会工作硕士学位,师从知名华裔社工教授曾家达博士。参与编写了《知行易径:基础与应用》和《知行易径:应用与反思》两本学术著作,拥有超过1500小时的个案工作经验和超过500小时培训授课经验。目前是华东师范大学社工系专业督导,知名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导师,谈性说爱中文网、时尚COSMO等媒体的情感专栏作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