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对人生迷茫的人往往都有另一个不那么明显的共性,就是喜欢横向比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其实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是一种人生常态,就好像你在遇到真爱之前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一样。

可如果你是个喜欢和别人比较的人,你就会发现身边的人好像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样子。该拼事业的拼事业,该结婚的结婚,当看到周围的人个个都显得胸有成竹时,迷茫就不仅仅是迷茫,而是焦虑和自责了。

迷茫的你

我有个来访者,从第一天咨询开始就一直困扰于这个问题:没有目标,缺乏动力,难以自律,对事业和人际交往都处于逃避的状态,自己也过得很不开心,可又不知道到底什么能让自己开心。

我们花了许多时间去梳理她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都没什么起色,直到有一天谈到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的问题。她说她从小都在和别人比较,可能是父母和老师喜欢这么比,所以她在成长过程中也习惯了这种方式。可是这样的方式让她感到很厌倦,因为横向比较永无止境,虽然可以带来一时的优越感,却总是无法让她感到发自内心的兴趣和快乐。

而所谓的纵向比较,表面上可以理解为把自己和更年长的人作比较,去看人一生的纵深发展。更深一层来讲,其实就是跳脱出横向比较,带着成长型思维去思考自己想变成什么样的人。我的来访者告诉我,她一直没有纵向比较的机会,因为总是在忙于和同学、朋辈之间的竞争。

社会心理学入门教材里,都会提到关于内在动力(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力(extrinsic motivation)的研究。当我们发自内心喜欢一件事情的时候,这喜欢的感觉为我们提供内在动力,而当外界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外在动力,比如排名或者名利时,内在动力就会降低,我们会越来越依赖外在动力去驱动自己。

换句话说,就是太多的横向比较会让我们忘记纵向比较,从而我们会沉迷在优越感当中,而忘记喜欢的事物带来的那种愉悦感。

可是当我们沉迷于优越感时,会遭遇一系列的问题。优越感带来的激励作用是一时的,会有很强的边际效应。例如学生时代做学霸你会很爽,但是同样的方式在社会里能得到的认可会越来越有限。又比如你的动力会非常起伏,无法真的投入自己100%的努力,因为在达成目标前有许多孤独、无聊、气馁的时刻,而在这些时刻里,再诱人的公里目标也没法提起你的兴趣。

最后,迷茫会是沉迷优越感的终极代价。当你的喜好和选择被成绩和横向比较所主导时,你喜欢什么就不重要了,你是谁,要到哪里去也不重要了。你彻底变成了一个斯金纳(行为心理学大师)的小白鼠,按一下按钮,给一点食物,这样活着。

如何不比较?

我的来访者最终放下了横向比较的执念。她说一直这么比较真的太累了,她想活得自由一些。她是如何放下的?我们做了这样几件事情。

第一, 我们不断地强调她的个人价值,把自己的志向、意愿和喜好视作最核心的价值观。因为横向比较会不断地扰乱她的价值观,让她觉得什么都重要,什么都想要。

第二, 我们回顾了她最初学会比较的时候,受到了哪些人的影响,比较行为又被哪些事情所强化。这帮助她明白甘愿接受比较是在通过自我牺牲换取父母的认可。

第三, 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她的感受,让她体会被比较时的疲惫,想法被否定时的失望,以及谈及自己所爱事物时的热情向往。这为她确立了找到自己方向的方式是向内寻找,因为真正的目标和方向其实都是很感性的存在。

然后有一天,她突然就变了,不再想要继续横向比较下去。她还发现自己以前一直有个误区,就是如果没有找到人生的终极目标,好像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一样。包括自己失败的时候,也常常以没找到终极目标为借口。

可是有没有终极目标,其实本质上也是在和别人横向比较,在期待自己可以立刻像身边的同龄人一样显得很有方向感。所谓的终极目标,其实更像是一种伪装起来的横向比较,当我们渴望找到人生目标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渴望那份胸有成竹带来的优越感。

怎样才算放下了横向比较呢?其实你依然会和别人有比较,可是仅仅是比较,不做任何额外的评价,或者带来优越感或自卑感。因为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事实,可是横向比较这样的差异,并不能给自己的成长带来太大的帮助,反而让我们失去了对内在动力和纵向发展的把握。

目标不等于意义

这些思考和发现让我们两都兴奋不已,为了再把思路推向更深,我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有没有可能我们对于“人都会找到终极目标”的假设是不准确的?有没有可能对于有的人来说,终极目标不止一个,也会变化,或者说要活的很满足很开心压根不需要什么终极目标?

这个想法来自TED演讲者Emilie Wapnick(TED演讲《长大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YouTube精彩视频的秒拍),她认为对于有的人来说,拥有许多兴趣,想法和创意、追求新的挑战和启发,以及高超的适应和学习能力就是天生的一部分。传统的教育理念会假设每个人都有一个终极目标,可是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这种假设就成了焦虑和自我怀疑的来源。

这个想法让我的来访者也很触动,她说其实她最近一直没有找到终极目标,但似乎也过得挺满足,或许假设自己需要终极目标真的是不必要的。这也就意味着,之前她一直在和别人所比较的问题,那个有没有找到终极目标的问题,也许根本就是个不适用于她的伪命题!

因此她做出一个非常精彩的总结:终极目标和人生意义不是一回事。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论你有没有目标,都可以带着热情、专注和好奇去生活,去探索尝试。如果找到目标了,那非常好,你会有额外的动力。如果暂时没有找到,那也没有关系,因为不论怎样你都是遵从自己内心感受的。

谈到这一步,关于人生迷茫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你不必为自己的迷茫感到焦虑和自责,因为你只是在横向比较。人生可能存在一个终极目标,可能包括好几个,可能很快就找到,也可能需要好些时间发现,但是不论目标清晰与否,你的意义感其实都来源于如何对待自己的内心。

话题:



0

推荐

史秀雄

史秀雄

84篇文章 5年前更新

Steve Shi是一位专注80后90后情感婚恋、心理健康、个人成长等问题的心理学专业人士,同时也是微博、知乎和微信公众平台知名博主。Steve拥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本科、社会工作硕士学位,师从知名华裔社工教授曾家达博士。参与编写了《知行易径:基础与应用》和《知行易径:应用与反思》两本学术著作,拥有超过1500小时的个案工作经验和超过500小时培训授课经验。目前是华东师范大学社工系专业督导,知名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导师,谈性说爱中文网、时尚COSMO等媒体的情感专栏作家。

文章